查看: 53|回复: 0

祠堂应是中国人信奉祖先和圣贤的殿堂

[复制链接]

69

主题

47

回帖

11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131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来自 江苏省南通市
一、祠堂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祠堂,大家并不陌生,习惯上称祠堂,也叫宗祠、宗庙、祖庙、家庙、祠庙、家祠等。是宗族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地方,一向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宗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孝道文明贯穿始终,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基石,百善孝为先,联宗立庙是孝的开始,是为敬祖睦族提供活动场所,是一种孝行的体现。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就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了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置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由此可知,过去,帝王祭天有天坛,拜地有地宫,祭祖有祖庙。王侯卿士则上宗祠,庶民无地位只能搞“路祭”。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家族,则家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国家举行大典、宣布重大决策、新君即位、策命大臣、召会诸侯的场所。历代帝王都将宗庙看作是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所以《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戌。”意思是说,敬宗祭祖与整军经武,都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统治者在营建宫室时,首先要营建宗庙。现在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皇室的太庙。而民间祠堂,是西汉时才发展起来的。秦汉时,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称为“享堂”,因所用建筑材料多为石块,也称“石室”。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朝廷虽然容许民间修建祖庙,但等级规定很严,有资格修建祖庙的人物寥寥无几。那么,平民百姓怎么祭祖呢?只是把祖先的画像、泥塑像或神主牌位供奉在墓旁称为“功德祠”的佛寺里,祭祀只能在佛寺进行。这期间,祠堂的发展相对缓慢。到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朱熹提倡礼制改革,设计了一套民间家族祭祖的办法。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修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由此强化。自《家礼》问世之后,臣民祭祖的建筑才称作祠堂。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祭祀祖先作为家族的主要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修建祠堂成为大多数家族全体族人共同的意愿,官方也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洪武初年规定:官家祠堂按《家礼》旧制;庶民可祭祀父母、父母二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采纳唐县知县胡秉中的建议,将庶民祭祀二代改为曾、祖、弥(父)三代。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建议整顿祠堂之制:“令臣、庶祠堂之制悉本《家礼》,……令一品至九品各立一庙。”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王朝重建九庙,朝廷议定庙制,礼部尚书夏言同时呈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嘉靖皇帝准照颁行,庶民之家建祠之风由此盛行。




二、祠堂的功能与作用
       纵观祠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各类祠堂,虽然类型有别,规模大小不同,地域分布不均,但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展示出的文化内涵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综合其社会作用功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朝宗谒祖,祭祀先人。人们通常把祠堂理解为已故祖先的家,神灵安息之地,祭祀拜谒祖神阴灵的场所,那么,祭祀先祖是祠堂的主要功能。每逢春秋祭祀、重大盛典等,族人都会聚会祠堂,祭拜祖先神灵。通过拜祖活动,找到自己的“胎记”,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二是族权宗法,戒管宗族。祠堂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家族的法庭,里面书写、悬挂、石刻着家规族训这些本家族的戒律,也是封建时代国法的补充,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宗族长就是家族的法官、最高领导者。族人中有违反家法戒律者,就在祠堂执行惩治处罚,以教育本人及族人。三是编谱议事,家族活动。编修谱牒、商议族事及家族重大活动等,大都会在祠堂内进行。有的地方,连婚丧嫁娶、子女升学、立功受奖庆典等,亦在祠堂里举办。从而既充分发挥和利用祠堂的功能,又教育子孙后代追踪寻根、数典认祖,努力向上,奋发有为。四是礼法教化,文化传承。祠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不可小视的教化功能。如:祠堂内的匾额楹联、雕刻书画、家规祖训、先贤功德,谱牒神位等,都是对族人进行礼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有在祠堂内举办的乡土民俗、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族人潜移默化地进行忠孝爱国、勤俭持家、积德行善、团结和睦、砥砺奋进,建功立业方面的教育。

三、祠堂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祠堂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文化,是整个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从不间断。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连连绵绵地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生息,香火不断,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如祠堂中的匾额、楹联、碑记、石刻、人物传记、族规家训等文化内涵,成为维护宗法的典制,修身齐家的准则,是国家法律的延续和补充。说到族规家训,它是祠堂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以血缘传承为脉络的家族,把众多族人团聚在一起,族大、人多、关系复杂,就需要制定一些规范族人的相互关系,约束族众的思想行为和伦理道德。这些规矩、办法约定俗成,写在纸上,雕刻在石头上,就是成为的族规、家训、家戒。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各宗族、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也不相同,因而在订立家法族规时的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不过,绝大多数家法族规都体现这样三个原则:第一,合乎礼教。当时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订立家法族规时,体现了礼教的精神,其核心即三纲五常。第二,注重教化。“明刑弼教”“修身齐家”,是大多数家庭和宗族订立家法族规的主要目的之一。用大量的篇幅娓娓不倦地教诲子孙如何立身处世,并作出对于违反者处罚的规定,寓教于罚,旨在使失足的后裔迷途知返,并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第三,符合国法。订立的家法族规应符合国法,不与国法相冲突,“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国法是家法族规的源头之一。同时,有些家法族规的订立者还这些规范当作国法的细化和补充。



88889.jpg
加群请加我微信13816356548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