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
入仕。
监察御史
——擢监察御史。
——巡按湖广。
——复按广东。
——还朝。
山西左参政
——擢山西左参政。
——劝阻大驾北征未果。
山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致仕
——反对景帝废立太子。
——致仕。
居家,卒。
评价。
遗迹。
朱鑑(1390~1477年),字用明,号简斋,明·晋江(今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人。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生。
《明史·列传第60·朱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据《明史》、《年谱》为作传。
身世
《明史·列传第60·朱鑑》:“朱鑑,字用明,晋江人。童时刲股疗父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朱鑑,字用明,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朱鑑,字用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朱鑑,字用明,晋江人。父则文以孝著称。鑑成童,刲股愈父,父竟不愈,哀毁逾常。力贫,奉母常游郑樊(下“大”改“心”)中(郑馞)、高宗显、周太初诸先生之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馞》)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朱鑑,字用明,晋江人。”
朱鑑原籍晋江三十三都,旧宅位于今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旧称新门外店头乡),至今仍习称“朱衙”。后迁至泉州府城忠孝坊,即今西街407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都宪朱鑑宅:在三十三都店头乡。中有荔园书室。《简斋年谱》:‘山环水绕,为子孙耕读之所,洵佳趣也。’其一在城西隅忠孝坊。”
曾祖父朱器高在元·元统年间(1333~1335年)由兴化路莆田县携眷移居泉州海清亭,担任泉山书院山长。父朱则文。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器高、朱则文》、《泉州学校·泉山书院》)
入仕
朱鑑23岁补县学生员,次年入县学。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乡试第8名举人,授湖北省蒲圻县(今蒲圻市)教谕。永乐十六年(1418年)荐举赴京参加会试,登乙榜。
《明史·列传第60·朱鑑》:“举乡试,授蒲圻教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领永乐丁酉乡荐,授湖广蒲圻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永乐十五年乡荐,授蒲圻教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永乐(1403—1424年)中,以举人授蒲圻教谕。”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永乐中以乡荐授蒲圻教谕,寻登进士。”
监察御史
擢监察御史
宣德二年(1427年),朱鑑擢监察御史。
《明史·列传第60·朱鑑》:“宣德二年,与庐陵知县孔文英等四十三人以顾佐(左都御史)荐,召于各道观政三月,遂擢御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秩满,以学行擢监察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宣德初,擢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擢监察御史。”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擢监察御史。”
巡按湖广
巡按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宣德六年(1431年),朱鑑任期满,原应轮换职务,因顾佐奏请,继续留任,历三载始代归。
《明史·列传第60·朱鑑》:“巡按湖广。谕降梅花峒贼萧启宁等。请复旧制,同副使、佥事按行所部,问民疾苦。湖湘俗,男女婚嫁多逾三十。鑑申明礼制,其俗遂变。三载代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出按湖广,留三载始得代。”
《闽书·英旧志·明鑑公传》:“湖湘风俗务外货殖,男女过三十尚无室家,鑑申明洪武礼法,旬月之间结亲者动万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巡按湖广。时副使佥事不行分廵,属吏殃民无惮,鑑请如故事周廵所属以安民察吏,具得施行。梅花峒贼久剿无功,鑑诣谕皆解散。湖湘风俗务外货殖,男女过三十尚无室家,鑑申明洪武礼法,旬月之间结亲者动万计。考满代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按湖广,平梅花峒贼。”
复按广东
正统五年(1440年)复按广东。
《明史·列传第60·朱鑑》:“正统五年复按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市)民众黄金广等聚众起事]奏设钦州守备都指挥。奉命录囚,多所平反,招抚逋叛甚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再按广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正统初,复命巡按广东。奉命录囚,多所平反,招抚逋叛甚众。禁奸戢暴,所至肃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再按广东,禁奸戢暴,所至肃然。”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出按广东。是时文网渐疎,吏积蠧而民俗呰窳,鑑申饬典章,若徵收耗例,若强民科敛,若吏卒和买,若听讼受贿,若城守无备,若管屯滥科,若无籍抢夺,若开局赌博,若士行不端,若司教不职,论治大憝,馀悉著为令,所至肃然;命其录曰《出巡》。”
还朝
代还朝。
《明史·列传第60·朱鑑》:“还朝,请天下按察司增佥事一人,专理屯田,遂为定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代还朝。命成国公·朱勇、简都指挥等官三百余员习《孙吴兵略》、《历代臣鑑》等书,择御史有文武材者董其事,右都御史陈智推鑑。鑑乞开设武学以典武科,奏可,遂为定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正统初兴武学,以文武全才应诏,董其事权。”
山西左参政
擢山西左参政
正统七年(1442年),朱鑑擢山西左参政。
《明史·列传第60·朱鑑》:“七年,用荐擢山西左参政。奏减平阳(今临汾市)采薪,供边夫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升山西布政司参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七年,用荐擢山西布政司左参政。”
劝阻大驾北征未果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随后御驾亲征瓦剌,朱鑑也极力劝阻大驾北征未果。结果,明军主力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击溃,死伤十数万,太师英国公张辅等战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珰王振拥大驾北征,鑑时升山西左参政,上疏极言虏势猖獗,夷情叵测,太后读其疏,泣下。而大驾已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权珰王振拥大驾北征,鑑上疏恳留,极言敌势猖獗,北情不测。时大驾已出,不可复止。”
山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土木之变”,皇太后命郕王监国,进朱鑑山西布政使;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景帝),次年改元景泰,寻擢朱鑑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主持山西军政事务,致力巩固边关。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还,命朱鑑兼领其事。
《明史·列传第60·朱鑑》:
“景帝监国,进布政使。寻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上言:‘(瓦刺)也先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假和亲,遣使觇伺;以送驾为名,觊得开关延接,稍示抗拒,彼即有辞。其谋既深,我虑宜远。宜暂罢中贵(宦官)监军之制,假总兵以生杀权,使志无所挠,计有所施。整散兵,募勇士,重悬赏格。鼓劝义旅,征勤王兵,数道并进,戮力复仇。庶大驾可还,敌兵自退。曩者江南寇发,皆以诛王振为名。夫事归朝廷则治,归宦官则乱。昔高皇帝与群臣议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机。乞杜权幸之门,凡军国重事,属任大臣,必当有济。’景帝嘉纳之。
时瓦剌窥塞下,鑑日夜为守御计。
【朱鑑召募1.8万余名壮勇之士,征购8000余匹战马,打造2万余件盔甲武器,修筑城堡116座,增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并亲自指挥几次战役,生擒北戎酋长莽哥真等。】
景泰元年(1450年),敌数万骑攻雁门,都指挥李端击却之。寻犯河曲及义井堡,杀二指挥,围忻、代诸州,石亨等不能御。长驱抵太原城北,山西大震。命鑑移镇雁门,而别遣都督佥事王良镇太原。援兵渐集,敌亦餍,乃引去。时山西仍遘兵荒,鑑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
二年(1451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还,命鑑兼领其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进(山西)右布政使。适虏寇犯西边,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虏平,赐敕褒奖。正统己巳,虏逼京畿,鑑率骑二万余赴援。既而改镇雁门关,筑重城,浚濠隍,构雁楼,建营堡,兵民恃以为安,仍命巡抚山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令谕升右都御史,巡抚山西,保障雁门。鑑涕泣愤恨,以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上疏言:‘天位不可无主,神器不可久虚,宜急立储君。选智勇之将,托忠义之臣,开直谏之路,杜权幸之门,早革内侍之政,再造中兴之业,雪前耻,以图后功。’在山西四十余年,前后疏十余上,皆边防大计,所赐玺书五十余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
“土木之变,景帝以郕王监国,升右布政使,寻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保障雁门。
鑑垂涕愤恨,以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上疏言:‘额森(也先)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假和亲往来侦伺,盖以送驾为由,则必开关迎接,稍示拒抗,彼必有辞,彼谋既深,我虑宜远。宜急择将练兵,暂停中贵监军,假以生杀赏罚,重整散漫之兵,复募壮勇之士,重悬赏格,厚酬爵禄,再征勤王之兵,夹攻并进,戮力复雠,庶大驾可还,敌兵自退。又切见太监王振毒乱天下,震惊神器,自江南草寇生发,皆以诛振为名。夫事归朝廷则治,归宦官则乱,为厉之阶,莫甚于此。昔高皇帝与群臣议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机,伏望圣母陛下、郕王殿下念祖宗开创之艰、将相披卧之苦,急立储君,选智勇,托忠义,早革内侍之权,再造中兴之业,庶雪前耻以图后功。’疏入,太后读之至于泣下。
及(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也先请和)英宗北还,景帝敕边将出兵掩击北人。鑑上疏言:‘额森(也先)慕义请和,送还太上,彼以诚来,我以诚报,彼盟未叛,我兵先出,失信启衅,深为未便。诏嘉纳焉。’”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累官副都御史。”
致仕
反对景帝废立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代宗)在太监王诚、礼部侍郎邹干、大学士陈循鼓动支持下,欲废英宗王储,立自己儿子怀献为皇太子,朱鑑与吏部尚书王直等人持异议,极言不可。此举招致景帝等人的不满。
《明史·列传第60·朱鑑》:
“明年,诏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礼部侍郎邹干至山西,多所论劾。鑑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鑑徇护,帝是干言……
初,景帝易储,鑑贻大学士陈循书,言不可。且曰:‘陛下于上皇,当避位以全大义。’循大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
“后景帝废太上皇子,自立其子为东宫。
鑑贻内阁陈循书责之,言:‘前者至尊蒙尘,宗社安危,非得长君,人心未定,姬周辅成,故不得已。今銮舆既归,历数有在,委裘而治,亦无不可。太子仁孝,天下共知,在廷文武群臣共立不能夹辅,乌可易置抑仆。’
复有言:‘陛下于太上皇,论骨肉则当避位以全手足,论尊卑则当固让以尽君臣,乃借口防微,反为幽闭,珍羞节其日膳,雉堞增于宫墙,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循省书怒甚。”
致仕
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召朱鑑佐都察院事。朱鑑十二月至京,旋以年老为由上疏乞归,致仕去。
《明史·列传第60·朱鑑》:“其年十月召鑑佐院事。至京,致仕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被召还京,再上章乞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鑑亡何乞致仕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疏乞致仕。”
和朱鑑一起致仕的还有其子朱璿。朱璿在山西时日夜跟随在朱鑑左右,披坚执锐、身先士卒。边关平定以后,朝廷论功行赏朱璿谦让不受,后赠绶正七品官承事郎。在得到朝廷许可后,父子同时返乡。
居家 ,卒
朱鑑居家二十五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逝,寿八十八岁。
《明史·列传第60·朱鑑》:“(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鑑诣阙上表贺。帝曰:‘鑑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家居二十余年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卒年八十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朱鑑》:“家居二十余年,卒。有司以讣闻,谕令祭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
“英宗复辟,鑑念君父大恩,诣阙上表贺。时石亨以夺门功,荷特眷,衔鑑前劾失机,疑鑑欲复仕,于上前极力排诋。上以筹边老臣无所阙,仍赐致仕。
鑑历官中外凡三十年,谏疏至数十上;归里凡二十余年,年八十八卒。赐祭葬。
所著有《愿学稿》行于世。”
其所著除《原学稿》4卷外,尚有《朱中丞奏议》2卷、《孝感录》1卷等。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巡按·朱鑑》:“孙天应,举进士,万历中恤刑广东,后至肇庆府,复刻其《录》以传。”
评价
朱鑑卒后,明·蔡清为作《祭朱都宪文》,有曰:“惟公山川间气文武兼资,天下之望,学者之师,夙教蒲庠,文武毕敷……惟彼雁门西门锁?任匪其入,尘起沙漠。公一指挥境内贴然,如虎在山,如龙在渊,事定功成,功成名遂。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角巾私第,优游余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国朝·朱鑑》:“鑑历官中外凡三十年,谏疏至数十上,前后领敕书四十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都宪朱简斋先生鑑》“备考”收录《清源文献》等有关评价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清源文献》),载:
“何镜山先生(何乔远)撰《简斋 朱公年谱·序》略曰:‘某读史至司马温公(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不可对人言,辄废书而叹曰:嗟乎!诗称旦明,传首慎独,古昔圣贤于衾影莫知之地,盖三致意焉。洎自世降而下,学者乐为致饰以相竞于翕,訿诡随之途,义利攸分,不堪自问,岂复播以示人。苟非诣力精深、卓然天定,鲜有不为流风习俗所靡者。观公之自少而长、而壮、而老,既致身以事父,复力贫以供母,精勤王事,养退引年,效疆场之孤忠,赋遂初之雅志,若自微而显者言之,则刲股和粥、露顶吁天,是可质之神,而何不可以示之民?倡议立储,移书执政,是可以孤行于一时,而何不可共白于后世?故其追叙生平也,大书特书,分年别月周旋,语默细大,靡遗是非,道贯心诚,卓然天定,自慎于衾影莫知之地,曷克及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名山藏》臣林传赞曰:‘朱鑑时当倥偬,有守边功,且其意在上皇,而事不详士大夫之口。予读其私传家谱,因为载之。鑑上循书,足振朝议之靡,不见传说,而疏名赏金者独著于世,予得不为之扼腕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名山藏》)
黄氏河清曰:‘详公之世,有足阴维社稷、动天地而感鬼神者。惜彭惠安录本朝名臣,于公偶遗之也。余考《吾学编》、《名臣记》、《弇山赏别集》、《都御史表》,亦俱未录,余故备书以俟补录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王氏宣序公行实略曰:‘土木之变,郕王监国,廷臣皆谓宜承大统以安人心,而公独以边远孤臣上疏太后,请立储君,辨大义于狐疑之秋;越易储,诏颁,公虽矢石疆场间,愤激驰书,切责宰臣,极言废立之非,且言于上,皇论骨肉则当避位以全手足,论尊卑则当固逊以尽君臣,蹇蹇谔谔,言当时之所莫敢言,亦言当时之所不可不言。知正纲常,罔恤忌讳;知尽臣职,罔顾身家。当事果欲谋挤,而公以懋勲至诚格于九重,得免于祸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宣》)
遗迹
朱鑑致仕后,先后在泉州西隅和店头买地建厝。朱鑑故宅两处,一在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名朱衙),一在泉州郡城西隅忠孝坊(原名颐老堂,位今西门菜市场),均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都宪朱鑑宅:在西隅忠孝坊中有颐老堂。其旧宅在三十三都。”忠孝坊的朱鑑故宅曾敕建为朱鑑祠,2001年公布为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鑑墓在泉州西南郊庆云山(今凌霄中学校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晋江县·朱鑑墓》:“朱鑑墓,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都陈坑庆云山。成化间有司奉敕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钦赠祭葬都宪朱鑑墓,在城西南三十二都亭店庆云山之原。”
泉州人为纪念他,在旧城内文锦铺、云山铺各建1座“都宪坊”,今废。
朱则文、朱鑑父子孝亲感人,“孝感传芳”也成为了该族灯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孝感动天坊》)